1235
中國有哪些科學家?
中國有哪些科學家????
中國天文學家 王恂 (Wang Xun)(1235-1281)中國數學家及天文學家
元代中山唐縣(今河北省唐縣)人
字敬甫。
幼年在家隨父學習數學及天文
後與郭守敬一起追隨劉秉忠學習數學和天文曆法。
一二七六年奉命修改曆法
與郭守敬共同組織太史局
王恂任太史令
負責天文觀測和推算方面的工作
在《授時曆》的編制工作中
其貢獻不下於郭守敬。
甘德 (Gan De)中國天文學家
戰國時楚國人。
經過長期的天象觀測
甘德與魏國人石申各自寫出一部天文學著作。
後人把這兩部著作結合起來
稱為《甘石星經》
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書裡記錄了八百顆恆星的名字
其中一百二十一顆恆星的位置已被測定
是世界最早的恆星表。
書裡還記錄了木、火、土、金、水等五大行星的運行情況
並指出了它們出沒的規律。
南宮說 (Nangong Shui)唐太史丞。
唐中宗時
他奉命制定曆法
並於唐景龍年間 (七零七至七零九年) 完成「乙巳元曆」。
南宮說所採用的方法中有黃道而無赤道
推五星先步定合
加伏日以求定見。
其原理跟李淳風的相類似
分別只在於平合加減差。
後唐睿宗即位 (七一零年)
他便被免職。
石申 (Shi Shen)中國天文學家
戰國中期大梁人。
據《史記正義》所引梁朝阮孝緒《七錄》
可知他原著有《天文》八卷
屬天文星象類
其中測定的恆星有一百三十八座
共八百顆。
《史記天官書第五》稱石申「因時務論其書傳
故其占驗凌雜米鹽(即細致入微)。
」可見其功力之深厚。
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戰國時期
能取得這樣大的成果
實在難能可貴。
他與戰國時的甘德和商朝的巫咸三人是中國星表的最早編制者
也是世界方位天文學的始祖。
他們對恆星進行有系統的觀測
比歐洲的阿里斯拉魯斯與鐵木查理斯還要早六十餘年
在世界天文史上佔有一席特殊的地位。
正因為石申對天文學的研究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所以月球背面的環形山中
就有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
一行 (Seng Yixing)(673 - 727)中國高僧
唐魏州昌樂人
俗姓張名遂
張公謹之孫
死後諡號大慧禪師。
曾與南宮說等人發展中國首次大規模天文大地測量
証明「千里差一寸」之說是錯誤的﹔又與梁令瓚製造「水運渾天」﹔其著作有《大衍曆》、《大日經疏》及《華嚴海印懺儀》等。
李淳風 (Li Chunfeng)(602 - 670)中國天文學家
唐岐州雍人。
自幼博覽群書
精通天曆算
編著《晉書五代史天文律曆志》、《己巳占》等書
又制定《麟德曆》(即《甲子元曆》) 及製造「渾天儀」。
唐太宗時候
累官至太史令
後因功封為昌樂縣男。
耿壽昌 (Geng Shouchang)(73 BC - 49 BC)中國天文學家
漢宣帝時代大司農中丞
賜爵關內侯
刪補九章算術。
他和落下閎所製的「渾天儀」 (即天球儀) 是歷史記載中最早的渾象。
郭守敬 (Guo Shoujing)(1231 - 1316)中國天文學家
元順德邢台人
字若思。
他認為制定曆法的基本在於觀測天象
而觀測天象非以儀器輔助不可
故此他一生創製了十三種觀天儀器﹔其中包括「巨型圭表」、「簡儀」、「景符」及「窺几」等。
同時
他又建造「元觀星台」
創立「垛疊招差勾股弧矢」的推算方法。
他先仔細觀測
再以精密計算
得出較為準確的結果。
而他的方法則沿用了達四百年之久
可以說是集古法的大成。
另外
他又焚毀陰陽書
破除迷信
一洗古來占驗的浮說
使天文學納入正軌。
湯若望更尊稱他為中國的第谷。
張衡 (Zhang Heng)(78 - 139)中國天文學家、文學家及藝術家
東漢西鄂人
字平子。
少年時代致力於文學
曾花十年時間
寫成《二京賦》
藉以諷諫當時的奢侈
傳誦於世。
三十歲後開始從事天文科學技術的研究工作。
三十八歲由郎中遷任太史令
後任尚書。
張衡創立「渾天學說」
製作「渾天儀」
發明「候風地動儀」
又編著《靈憲》
當中提出很多天文學方面的精闢見解。
崔瑗替他撰碑說:「數術窮天地
制作侔造化。
」 還有很多.... 參考資料 個人